贊助連結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留下我悲傷的故事









Who?作者介紹:



Lena Mukhina(蓮娜・穆希娜,1924~1991)

  1924年11月21日誕生於烏法,1930年代初期,和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穆希娜居住在列寧格勒。不久之後,母親因為重病,由親阿姨伊蓮娜.尼古拉耶夫娜.穆希娜收養。十七歲那年經歷「列寧格勒圍城戰」,日記記錄了圍城期間在學業與愛情上的苦惱。物資日漸缺乏時,她和養母的生活也走入困境。不管人的意志有多堅強,還是敵不過飢餓的折磨,母親終究離她而去,剩下她獨自面對戰亂與飢餓。1942年6月初,蓮娜離開列寧格勒,直到1945年秋天回去,進入列寧格勒藝術工業學校就讀,三年後順利畢業,取得鑲嵌技師的專業。其後靠著打零工艱苦度日,蓮娜終身未婚,也沒有孩子,因病退休之前擔任布材圖飾的描圖畫師。1991年8月5日逝世於莫斯科。




Why?何以注目、得獎紀錄:



※「俄羅斯的安妮.法蘭克」──蓮娜.穆希娜留下黑暗與光明的成長日記。
(書目製作中)





What?書籍介紹:



(書目製作中)




How?聚焦觀點:



   由於筆者擔任PTT 《Diary》板板主多年,平日閱讀無數素未謀面的BBS使用者日記,自己也有紀錄日記的習慣,故此次閱讀《留下我悲傷的故事》,有許多對於「日記」本身的感慨。

  《留下我悲傷的故事》記錄時期為1941年5月~1942年5月,剛好清楚以當事者記載了「列寧格勒圍城戰」發生的徵兆與圍城時期由於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不滿足所影響的社會動盪。

  身為一個於日記而言是「未來」的全知者,還一度因為「列寧格勒圍城戰」前期政府的安撫政策恥笑,認為那樣的政令宣導也只有十七歲的蓮娜才會深信不疑。日記的時間是「跳躍」的,生活的時間卻是「連續」的,才不過短短幾天時間,蓮娜的筆觸急轉直下,縱然字裡行間仍然看得出蓮娜長期在政府的思想壟斷下的希望與奮發向上,可是眼睜睜見到生來面對的準則一一在戰爭中瓦解,她內心(日記裡)飽受的煎熬也並非她教育中所習得的字彙量可以表達。這些她所有的「當下」在「未來」的我看上一次或許會嘲笑她短視,然而這些片段連接起的長長河流,我不禁也捫心自問:在我「現在」之下,綜觀社會文化生活,我自己是否更是目光短淺呢?

  職務之便,我得以閱讀許多人的人生,儘管很多人的日記永遠不會出版成冊,儘管這些人現時名不見經傳,但我還是看見了「人」本質上各個不同的面貌。綜合歸納,我得出人在困苦時最容易持續日記的習慣,也許是「存在主義」使然,「只有在牙痛時才會真正體會到牙齒的存在。」因此我閱讀到的日記超過五成都是生命中清晰又透徹的疼痛,不只是PTT 《Diary》板,像是《追憶似水年華》等等,關乎於紀錄己身的文字,不論歷時多久,哀傷總是歷久彌新。

  教我意外的是,雖說有哀慟的底蘊,持續日記的紀錄才更有動力,但是誠如需求金字塔,蓮娜在圍城戰中所苦,光是睡不安穩、吃不飽暖就足以霸佔她所有心力,她卻能耘出時間獻給自己那顆純粹的心靈,誠實又苦心經營自己可能這一輩子最不願意面對的時光。蓮娜的日記何止是排遣自身的孤苦?更是自我對話與面對生命毅力的表現。

  日記的最後如同我長期守候PTT 《Diary》板一樣,許許多多的作者悄無聲息的停止來訪,我再怎麼焦心也只能說愛莫能助,那必竟是他人的生活,我最多可以做到的冷眼旁觀,在日記的嘎然聲止後只剩下所有多餘的想像和謹守本分的「放下」。在《留下我悲傷的故事》書末短短記錄了蓮娜後來的生平追溯,只是一句「沒有向親友提起圍城戰經歷」的紀錄,令誰都有著無限遐想,蓮娜的餘生的空白與十七歲鉅細靡遺的日記,成為她最大的對比。




When?出版資訊:

作者: 蓮娜・穆希娜
譯者:江杰翰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4/04/25
ISBN:9789866841545









Where?延伸閱讀連結:

(書目製作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