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連結

2017年7月27日 星期四

《哈姆雷特》









班尼迪克蛋主演的《哈姆雷特》





 
從前總聽系上人說,總有那麼一個機會時,務必要去國外親眼看看他們的舞台劇,不論是百老匯、亞維儂藝術節也好
就算是國外盛名來台搬演的,還是差了那一大截韻味。
雖然我並沒有懷揣著「大概是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罷」那種酸葡萄情結,可我當真是想像不到國外的舞台劇會是什麼樣子。
直至這次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衝著班尼迪克蛋的名望,早早買了電影票,殷殷期盼《哈姆雷特》的到來。





 
《哈姆雷特》是我熟悉的,雖然奧菲莉亞始終是被邊緣化的角色,但是這個角色流傳後世的名畫那麼美、那麼一瞬,
好像真的如台詞所說:「她的裙子在一瞬間將她烘托出水面,彷彿她天生就是生長於水中的。她的歌聲嫋嫋如縷,然而裙子吸飽了河水,最終拖著她和那把歌聲,陷入無情的漩渦之中。」
(憑印象所記)
莎翁的語句那麼厲害,放在今日都是合宜的。
 





讓我最驚艷的就是舞台設計,我素來知道西方舞台是走寫實的,可是那上半場收尾的絕美礫石噴灑來表現山雨欲來風滿樓,以及下半場貫穿全景全場的廢墟之態,這種寫意的手法讓我掩著心口無比地讚嘆。
同樣意象化的手法應用在了奧菲莉亞的相機、主要角色現代的服裝打扮,這齣《哈姆雷特》是具有共感的,不會因為相距四百年而與觀眾過於生疏,也不會因為我們身在東方而無法體會詞句的優美。
《哈姆雷特》的台詞像是一首首抑揚頓挫咀嚼芳香的歌謠,近乎三小時半的戲劇並不會對台詞的處理感到疲乏,相對地,演員們將大段大段莎翁式的自白細細切得美如佳餚,讓人享受其中。
毫無疑問這個版本的《哈姆雷特》如果有幸會有DVD的版本得以存留,我務必購買收藏。





 
我額外想提的是奧菲莉亞與葛簇特的關係乃至於奧菲莉亞的死。
我曾經看過有人舉出說法,認為可憐的奧菲莉亞夾在皇室鬥爭當中,不得不跟著哈姆雷特的腳步,當個瘋女十八年。
而這個詮釋似乎有意無意地應用在了此劇中。
奧菲莉亞隨身不離的相機在她死前不久遺棄在一只皮箱中,裡面還有無數張黑白相片,葛簇特因為好奇打開皮箱看見照片後臉色大變,立刻不顧儀態地急急追去奧菲莉亞的來時路,等再登場,便是哀報奧菲莉亞的死訊。






奧菲莉亞到底拍下了什麼讓葛簇特聞之色變?她在這陰險的鬥爭中到底還多了什麼樣的角色?奧菲莉亞的死和葛簇特是否有關?
遺憾的是真相不像前丹麥國王得以顯靈伸張,奧菲莉亞只能化作許多畫家筆下的題材,用另外的美麗交待後世不是只有哈姆雷特可以在讀者心中有千萬種模樣。






精彩、新意、熱烈又精緻,《哈姆雷特》再次給予喜愛莎翁的觀眾層出不窮的驚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